服務熱線
400 180 8892
普通財務工作者在高會評審中挖掘、提煉和提升業績,關鍵在于從日常工作的 “規范性、優化性、支撐性” 中找到專業價值,用 “具體場景 + 量化成果 + 專業判斷” 的邏輯展現深度。以下是可落地的方法與示例:
一、從 “常規工作” 中挖亮點:突出 “合規性與精準性”
核心邏輯:將重復性工作的 “零差錯” 轉化為 “風險防控價值”,用數據體現長期穩定的專業能力。
案例 1:核算與報表管理
原表述:“負責日常賬務核算和報表編制。”
提煉后:“近 5 年牽頭完成 120 套月度 / 年度財務報表編制,建立‘憑證 - 明細賬 - 報表’三級校驗機制(如設置折舊計提與資產臺賬聯動公式),將報表勾稽關系差錯率從 3‰降至 0.5‰,連續 3 年通過審計署延伸審計,為單位獲評‘省級財務管理規范單位’提供核心數據支撐。其中 2023 年發現并糾正下屬部門‘混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’問題 3 筆,涉及金額 86 萬元,避免所得稅申報偏差。”
案例 2:資金管理
原表述:“負責銀行存款和資金支付審核。”
提煉后:“近 3 年審核各類支付憑證 1.8 萬筆,設計‘支付申請 - 合同匹配 - 預算校驗’三要素審核清單,攔截不合規支付(如超合同約定比例付款、發票與業務實質不符)27 筆,涉及金額 124 萬元;優化銀行對賬流程,通過 Excel 函數自動匹配流水與賬務數據,將對賬耗時從每周 8 小時縮短至 2 小時,連續 5 年保持資金賬實一致。”
二、從 “流程優化” 中顯價值:突出 “效率提升與成本節約”
核心邏輯:將細微的流程改進轉化為 “管理效能提升”,體現主動解決問題的專業意識。
案例 1:報銷流程優化
原表述:“負責報銷審核,偶爾提些建議。”
提煉后:“針對跨部門報銷單據退回率高(年均 25%)的問題,梳理出‘發票合規性、附件完整性、審批權限’3 類 18 項常見問題,編制《報銷操作手冊》并組織 3 場培訓;推動上線‘電子發票查重系統’,自動校驗發票抬頭、稅率等關鍵信息,使單據一次性通過率從 75% 提升至 92%,年均減少部門返工時間約 120 工時,間接降低管理成本 4.8 萬元。”
案例 2:預算執行監控
原表述:“跟蹤預算執行情況。”
提煉后:“建立‘預算執行進度周通報 + 超支預警’機制,將各部門預算執行偏差率控制在 ±5% 以內(行業平均約 ±10%)。2022 年發現某項目‘設備采購預算執行超 80% 但實際使用率不足 30%’,及時暫停后續支付并協調業務部門調整采購計劃,避免閑置浪費 62 萬元,該方法被納入單位《全面預算管理辦法》作為典型案例。”
三、從 “政策應用” 中展深度:突出 “合規前提下的價值創造”
核心邏輯:將政策落地轉化為 “專業判斷力”,體現對財稅政策的精準把握。
案例 1:稅收籌劃
原表述:“按時完成納稅申報,享受了一些稅收優惠。”
提煉后:“近 3 年主導完成企業所得稅、增值稅等申報 48 次,零逾期零差錯。2021 年結合《關于中小微企業設備器具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》,梳理出單位符合條件的 6 臺研發設備,通過‘一次性扣除’政策調減應納稅所得額 156 萬元;2023 年針對跨境服務免稅政策,規范 3 筆境外培訓收入的備案資料,成功減免增值稅 7.8 萬元,相關操作經驗在集團內分享。”
案例 2:政策銜接
原表述:“跟進會計政策變化,調整賬務處理。”
提煉后:“2022 年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前,提前梳理單位 23 筆應收款項,按‘預期信用損失模型’重新計提壞賬準備,調增減值損失 12 萬元,確保新舊準則平穩銜接;2023 年結合政府會計制度補充規定,規范 8 筆 PPP 項目支出的核算口徑,使決算報告通過財政部門專項核查,為單位爭取后續補助資金奠定基礎。”
四、從 “跨部門協作” 中找支撐:突出 “財務對業務的服務價值”
核心邏輯:將 “配角” 工作轉化為 “業務支撐力”,體現財務作為 “業務伙伴” 的角色。
案例 1:業務定價支持
原表述:“給業務部門提供一些成本數據。”
提煉后:“為單位拓展的 3 類培訓業務(職業技能、企業內訓、社區教育)建立成本測算模型,細化‘師資課時費 + 平臺帶寬費 + 教材印制費’等 8 項變動成本,提出‘基礎定價 = 單位變動成本 ×1.5 + 固定成本分攤’的定價建議。2023 年某企業內訓項目據此定價,毛利率從原預估 15% 提升至 22%,全年新增利潤 35 萬元,獲業務部門采納推廣。”
案例 2:資產盤活協作
原表述:“參與固定資產盤點。”
提煉后:“聯合行政部門開展‘閑置資產清查 - 評估 - 處置’專項工作,通過核查 56 臺(套)辦公設備的使用記錄,篩選出 12 臺可復用設備(原值 89 萬元),協調調撥至新成立的分支機構,減少重復采購支出 42 萬元;對已報廢的 6 臺服務器,通過殘值拍賣收回資金 3.2 萬元,相關流程被納入《國有資產管理辦法》細則。”
五、提升業績描述的 3 個關鍵技巧
用 “專業術語” 替代 “流水賬”:將 “算賬” 表述為 “構建成本核算模型”,“查賬” 表述為 “開展內控有效性測試”,體現專業素養。
加 “對比數據” 增強說服力:不僅說 “提升效率”,而是 “從 3 天縮短至 1 天,效率提升 200%”;不僅說 “控制成本”,而是 “較上年降低 8%,節約 XX 萬元”。
關聯 “單位戰略” 或 “行業標準”:如 “支撐單位數字化轉型”“符合財政部 XX 管理規范”,讓業績價值跳出財務本身,體現對組織的貢獻。
普通財務工作的業績亮點不在于 “驚天動地”,而在于 “于細微處見專業”。通過聚焦 “風險控制的精度、流程優化的效度、政策應用的準度、業務支撐的深度”,即使是常規工作也能展現出符合高會評審要求的 “專業判斷力、問題解決力和管理貢獻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