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務熱線
400 180 8892
普通財務工作者在高會評審中撰寫業績時,若缺乏突破性成果,可聚焦日常工作的規范性、細致度與優化價值,通過 “具體場景 + 量化成果 + 專業貢獻” 的邏輯展現工作深度。以下是適配的寫作框架及示例:
一、核心寫作原則
聚焦 “流程性貢獻”:不強調 “突破性業績”,而是突出對日常財務流程的規范、優化和風險規避作用;
用 “數據化細節” 替代 “空泛描述”:用具體數字體現工作成效(如準確率、效率提升、差錯率下降等);
關聯 “單位實際需求”:結合所在單位業務特點,說明財務工作如何支撐業務落地(如中小企業的成本管控、行政單位的預算執行等)。
二、分模塊寫作示例
(一)日常核算與財務基礎工作:體現 “精準性與合規性”
核心思路:通過多年無差錯的核算、規范的賬務處理,展現基本功扎實及對財務數據質量的保障作用。
實例:
“負責單位日常賬務核算及報表編制工作,近 5 年累計處理記賬憑證 1.2 萬余張,涉及資金流水 8.6 億元,通過建立‘憑證三級復核機制’(制單 - 復核 - 終審),將賬務差錯率從年均 3.2‰降至 0.8‰,連續 3 年通過上級單位及審計機構的財務檢查,未出現重大數據偏差或合規性問題。
針對下屬 3 個業務部門的報銷流程,梳理出 12 項常見不規范情形(如發票附件不全、費用歸屬錯誤等),編制《報銷操作指引》并組織培訓,使部門報銷退回率從 28% 降至 9%,間接縮短業務款項支付周期約 3 個工作日。”
(二)預算與成本管控:體現 “精細化執行能力”
核心思路:不強調 “大幅降本”,而是突出對預算的嚴格執行、對細節成本的合理管控,助力單位資源合理分配。
實例:
“牽頭部門年度預算編制與執行監控,近 3 年累計編制預算金額 4500 萬元,通過‘按業務模塊拆解預算指標’(如差旅費按出差頻次、業務招待費按客戶分類),使預算與實際執行偏差率控制在 5% 以內(行業平均偏差率約 8%)。
針對辦公經費中的耗材支出,建立‘用量預警 + 集中采購’機制:通過統計各科室月度耗材消耗規律,設置合理庫存閾值,當某類耗材庫存低于閾值時自動提醒采購,同時以季度為單位集中招標,近 2 年使耗材采購成本較分散采購降低 12%,年均節省經費約 5.8 萬元。”
(三)稅務與風險防控:體現 “合規性與風險規避價值”
核心思路:突出對政策的精準應用,避免單位因稅務處理不當或財務風險造成損失。
實例:
“負責單位稅務申報及風險自查工作,近 4 年累計完成增值稅、企業所得稅等申報 48 次,申報準確率 100%,無逾期申報或滯納金記錄。
2022 年結合《關于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公告》,梳理出單位符合條件的 3 項優惠政策(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、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免),通過細化研發項目臺賬、規范費用歸集,當年成功享受稅收減免 23 萬元,同時留存完整備查資料,在后續稅務稽查中順利通過核查。
針對關聯方資金往來,建立‘月度對賬 + 合同備案’制度,近 3 年累計核對關聯交易金額 1.3 億元,確保資金流向與合同約定一致,未發生資金占用或違規拆借風險。”
(四)財務流程優化與協作:體現 “服務性與效率提升”
核心思路:通過優化跨部門協作流程、提升財務服務效率,展現對業務的支撐作用。
實例:
“針對單位異地分支機構的財務對接難題,設計‘線上報銷 + 電子簽章’流程:通過搭建簡易線上審批平臺,將分支機構報銷從‘線下郵寄 - 總部審核’的 7 天周期縮短至 2 個工作日,近 2 年累計處理異地報銷業務 320 筆,涉及金額 280 萬元,未出現單據丟失或審批延誤問題。
配合人力資源部門完成薪酬核算系統升級,梳理出薪酬計算中 5 項易出錯環節(如考勤與績效聯動、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更新),提出‘公式固化 + 月度試算’建議,使薪酬發放差錯率從 1.5% 降至 0,員工薪酬異議投訴量減少 80%。”
三、注意事項
避免 “假大空” 表述:不寫 “負責全面財務管理工作”“為單位創造重大效益” 等模糊語句,聚焦具體崗位權責內的工作;
突出 “持續性”:普通財務工作的價值往往體現在長期穩定的執行上,可強調 “連續 X 年保持 XX 指標達標”;
關聯 “專業能力”:在描述中嵌入對會計準則、稅法、財務軟件的應用(如 “熟練運用用友 U8 系統進行輔助核算”“依據《政府會計制度》規范行政支出分類”),體現專業素養。
通過以上角度,即使沒有突出的業績,也能清晰展現普通財務工作者在崗位上的扎實貢獻和專業價值,契合高會評審對 “履職能力、專業水平、工作成效” 的核心要求。